人们也许在犹豫之后还会使用
香水,但是选择什么样的
香水就成为另一种困境,紧随其后的是,研发机构和商家生产什么样的香水才是相对安全和适用的,而政府的监管能否确保香水的使用安全
何为邻苯二甲酸酯
日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抽查中的国内个人洗护用品、化妆品及香水等产品中,有相当比例的产品含有一种叫邻苯二甲酸酯的物质,其中,抽查香水被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的比例甚至高达92.3%。“香水是否有毒”迅速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须知,除了饮食、服装等以外,人们使用较多的消费品中就有香水的一席之地。不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香水等化妆品中检出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召开专家论证会,专家们认为,化妆品并不是人类接触此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否影响人体健康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评估。而且,美国、欧盟目前也无足够证据表明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化妆品中存在安全问题,所以对该类物质在化妆品中的使用未作限制要求。
那么,邻苯二甲酸酯是什么物质,对人到底有害还是无害?
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能起到软化作用的化学品。被工业界使用的邻苯二甲酸酯有20多种,被普遍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和壁纸、清洁剂、润滑油、个人护理用品(如指甲油、头发喷雾剂、香皂和洗发液)等数百种产品中。邻苯二甲酸酯在化妆品行业的使用功效主要集中在使指甲油能降低其脆性而避免碎裂;使发胶在头发表面形成柔韧的膜而避免头发僵硬;使用在皮肤上后,增加皮肤的柔顺感,增加洗涤用品对皮肤的渗透性;同时还可作为一些产品的溶剂和芳香的固定液。
此外,邻苯二甲酸酯还可作为农药载体、驱虫剂、化妆品、香味品、润滑剂和去污剂的生产原料,其中用量最大的是塑胶增塑剂,约占其总产量的80%,因此被广泛用于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的生产。
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一种环境激素的总称,它的主要来源其实是塑料产品和各种化妆品。作为环境激素的一种,邻苯二甲酸酯对人和生物的有害作用正在逐渐被确认。大量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因此可以对男女都产生副作用,造成身体损害,主要是导致生殖功能的减退和诱发某些特定癌症。
对人的危害和限量标准
对男性而言,邻苯二甲酸酯可干扰内分泌,使男子精液量和精子数量减少,精子运动能力低下,精子形态异常,可造成男性不育或后代畸形。而且,受害严重的男性还会得睾丸癌。
对女性而言,由于在化妆品,如指甲油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较高,这种物质会通过女性的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体内,因而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此外,邻苯二甲酸酯对于女性的生育也有害,最大的危害是危及她们未来生育的男婴的生殖系统。
任何物质对生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剂量和浓度上。尽管目前世界各国对香水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没有明确的限量标准,但欧盟和美国对儿童玩具和化妆品有限量要求。欧盟1999 年公布的1999/815/EEC标准规定,可放入三岁儿童嘴中的聚氯乙烯(PVC)相关儿童玩具及相关用品中,六项可塑剂不得超过0.1%的限制。这六项可塑剂为:邻苯二甲酸(2-乙基已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2005年12月27日,欧盟又就这六项可塑剂发布新的规定(2005/84/EC),要求所有玩具及育儿物品中,前三项的含量不得超过0.1%;所有可以放入儿童嘴中的玩具及育儿物品,后三项的含量不得超过0.1%。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也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有类似的限量规定。丹麦的要求则更为严格,除了执行上述欧盟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所规定的六项含量要求外,针对小于三岁幼童所使用的玩具及育儿物品,其他任一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含量不得超过0.05%。
中国目前对邻苯二甲酸酯在玩具及育儿物品中的含量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无法从这些商品的标签上看到该类物质的含量。但是,中国是把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等列为污染物的。
用不用香水,这是个问题
既然香水中没有针对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限定,而香水中又的确含有此类物质,那么消费者究竟该不该使用香水呢?
这是关于香水的第一个两难选择。但是,如果从香水的用途、科学原理和历史来分析,香水恐怕是现代人难以摆脱的消费品,尽管它不如一日三餐和蔬菜那么让人不可或缺。
香水首先会使人有一种愉悦感并因此而产生吸引力,甚至是异性相吸引的不可或缺的元素,电影《闻香识女人》已经对此作了浪漫而充分的解读。不过,香水吸引人是由于人的感官进化而得以实现的。人能够识别和记忆约10000种不同气味,其中,各种香味是让人的感官最受刺激和欣赏的气味。
人为何能嗅闻不同的气味呢?原来,人的嗅觉系统中有一个大的基因家族,由约1000个不同的基因组成,占人类基因的3%。这些基因编码产生各种嗅觉受体。这些受体位于嗅觉受体细胞上,而嗅觉受体细胞占据人的鼻粘膜上皮上半部分的一小块区域,因此能让人们嗅闻到吸入的各种气味分子。由于揭示了这一原理,美国的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B·巴克获得20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